揭阳新闻网揭阳论坛为您提供揭阳市新闻揭阳天气预报 揭阳招聘等信息。本站内容包括揭阳民生新闻,揭阳招聘信息,揭阳市广告等!

揭阳新闻网

央行的算盘:紧而不慌的去杠杆

时间:2014-01-29 12:38 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 点击:
程凯 年近60的阿代尔·特纳先生,曾经是FSA(金融服务局)的主席,FSA是英国负责金融监管的机构,相当于中国的银监会。特纳2008年临危受命,在FSA干了5年,之后加入了索罗斯的新经济思维研究所(INET)担任高级研究员。 就是这样一位官员加学者,却根据他的经历

  程凯

  年近60的阿代尔·特纳先生,曾经是FSA(金融服务局)的主席,FSA是英国负责金融监管的机构,相当于中国的银监会。特纳2008年临危受命,在FSA干了5年,之后加入了索罗斯的新经济思维研究所(INET)担任高级研究员。

  就是这样一位官员加学者,却根据他的经历说,“金融业某些创新对社会无用”。去年特纳来过中国,在9月份的达沃斯夏季论坛上,他和一些嘉宾很自然地讨论了中国6月份的钱荒,特纳的提示是,中国银行业目前最急需改进的是管理流动性、管理资本的能力。

  特纳提示的背景是什么?是他认为中国其实和欧美经济一样,也将面临着一个去杠杆的过程,而这个过程中,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能力将决定着这家银行的生存能力。也是在去年,在接受国内媒体的采访中,特纳提到了中国政府应该如何去杠杆。

  “中国的投资水平令人吃惊,这样一个经济体的下一步,会很自然地进入一个投资占比缓慢下降的过程。2009年的刺激计划打乱了这一节奏,尽管在当时刺激政策的推出完全可以理解——帮助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,通过维持中国增长支持了全球经济,但之后决策者应该意识到,这一不平衡延续越久,对于经济体的危害就越大。”

 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重启这一调整?特纳认为,“这一调整不应该是突然的、剧烈的,因为这种变革往往对经济体产生过度冲击,就像俄罗斯当时采用的休克疗法一样。”

  2014年一开始,特纳又在论及“债务和需求”的话题中再一次提到了中国的去杠杆。

  特纳认同了前美国财政部长拉里·萨默斯最近发出的警告,“发达经济体可能陷入持续经济停滞。”尽管美国和英国的经济增长有所抬头,欧元区经济已不再收缩,日本也因为“安倍经济学”而显示出积极信号,但是背后的真相是“信用量和资产价格大涨,但劳动力市场并未过热,许多发达经济体的真实收入没有增加,通胀率也非常稳定。名义需求大约以每年5%的速度增长着,尽管信用年增长率达到了10%”。

  按特纳的看法,同样的模式正在许多新兴经济体展开,特别是中国。“随着信用增长超越名义GDP增长,杠杆也在增加。GDP增长的信用密集度日益提高,并成为确保经济表现与潜在水平一致的必要条件。”

  特纳认为,“信用增长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,因为它们并没有直接为消费和投资提供融资。相反,银行贷款融资的一大部分用于购买现有资产,特别是商业和住宅地产,这些地产的价格首先反映了所在地皮的价值。这一现有资产融资并不能直接刺激投资和消费。但它推高了资产价格,让贷款人和借款人认为更多信用增长是安全的,也是值得追求的。”

  特纳给我们描述的这种现状,就是一个信用不断膨胀的加杠杆过程,同时也是不可持续的过程,最终将不可避免地迎来去杠杆化的过程。如果等到市场自己的调节,去杠杆的发生可能是剧烈和伤害力极强的,如果在杠杆上升的过程中让它慢下来并且慢慢降低杠杆,对此政策可以有所作为吗?

  不论管用不管用,中国的央行我看就是这么干的。英国《金融时报》刚刚一篇报道《中国央行有意保持货币市场压力》准确地对此做出了描述。该报道分析了央行从去年钱荒以来的各种细微的动作,并采访了大量的业内人士的见解,预测了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:希望货币市场利率维持高位,以鼓励金融体系推进去杠杆化进程,但它也不希望其收紧行动引起不必要的惊慌。

  这就叫做紧而不慌的去杠杆化。央行要告诉商业银行的是,“必须加强流动性管理”,“不能继续提高杠杆率而是要降低杠杆率”,“控制影子银行的疯狂扩张”。按照接受《金融时报》采访的摩根大通的胡文涛的看法,“(对流动性)现在中国央行和政府领导人的姿态已经发生了改变。”值得注意的是,胡文涛的分析是这不仅仅是央行行长的态度,而是政府领导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。

  央行的算盘能否如意?真是难以预料。这里面其实蕴含的危机重重,最主要的是去杠杆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遭遇到的需求下滑,而需求下滑意味着GDP增速的下滑。这其中去杠杆的要求和稳增长的任务之间的平衡,不仅仅是政策操盘者如何拿捏分寸的问题。如果操作不好,遭遇到的阻力和反弹会很大,如果一再反复,原来的去杠杆化“初心”能否把握得住?

  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的难题。对此特纳也提出了分析,比如贷款为房地产供资,即使这类贷款并不直接刺激对新生产商品和服务的需求,但可以通过形成不可持续的财富效应,让人们觉得自己变富,从而增加支出,间接地刺激了消费需求。因此,约束那些推高房地产价格的贷款,可能的结果是导致名义需求的下降,这就意味着经济的下滑。

  这样的两难,正好也就说明了为什么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总让房价越调越高。在杠杆自己崩盘之前,任何人为的去杠杆化都将遭遇同样的难题。难道去杠杆真的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,就像美国2008年的“完美风暴”一样吗?(作者为本报编委)

相关标签:经济(563)

    网站推荐